中國農業閃耀世界舞臺
發布日期:2022-10-30 作者: 來源:
這是砥礪奮進的十年,這是碩果累累的十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命運與共的大趨勢,把握“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必由之路”的歷史規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推動中國農業國際合作破浪前行,引領中國農業闊步走向世界舞臺。十年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在貿易投資、發展合作、科技人才合作和全球糧農治理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注重搭建經貿合作平臺 打造全新格局
鏡頭拉向2018年11月5日的上海。世界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盛大啟幕。食品和農產品變身“黑馬”異軍突起,成為繼智能及高端裝備之外最暢銷的進口采購品類,意向成交金額高達126.8億美元。埃及的錫威棗、加拿大的楓樹水、阿塞拜疆的巧克力、巴拿馬的香蕉、阿根廷的牛肉......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帶著各國農人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將新鮮和美味送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滿足國內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如今,農業已成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制度設計和平臺載體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部和各級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辦好國內展會,用好國際展臺,統籌開展優勢農產品國際營銷促銷。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等連續舉辦多屆,成為行業內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展會;組織中國—東盟優質水果推介活動、中國—亞歐博覽會優質水果推介活動,加快中國特色優勢農產品走出去步伐;整合境外展會參展資源,組織企業參加美國、日本、韓國、比利時、德國、意大利等全球知名農產品展會,著力打造國家展團,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認知度;建設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提升出口農產品品質和國際化、標準化、組織化、品牌化水平,推動果菜茶魚等優勢農產品擴大出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由2012年的1748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2469億美元,成為全球農產品第一大進口國、第五大出口國。重要農產品進口供應得到有效保障,進口的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彌補了國內需求缺口,增加了市場有效供給。
2021年第25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上,參展觀眾了解展品。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供圖
與此同時,中國的水產品、蔬菜、茶葉和水果等特色優勢產品遠銷海外多個國家,豐富了國際市場,帶動了國內產業提質增效,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在不斷擴大貿易品種的同時,我國與重要貿易伙伴的農業貿易關系更加穩固。截至目前,在中國與全球26個國家(地區)簽署的19個自貿協定中,農產品開放程度普遍達到90%以上。今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的自貿區正式落地。今年1-5月,中國與RCEP成員國農產品貿易額424.4億美元,同比增長15.2%,達歷史同期最高。十年間,我國農業對外投資快速增長,投資區域逐步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聚集,初步形成了行業類別齊全、重點區域突出、投資主體多元格局,且逐步向全產業鏈延伸。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達到302億美元,為2015年底的2.3倍,在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農林牧漁類境外企業1010家。農業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成為引領農業雙向開放合作的新引擎。
二、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彰顯大國擔當
雪中送炭、兼濟天下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基因。2018年5月26日,布基納法索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中布復交四年來,中國共派出3批次21人次農業專家和12人次法語翻譯赴布基納法索執行援外任務。修建太陽能水井、蓄水壩、土地整治等10項小型水利工程,在布全國示范性開發洼地2000公頃,第一個水稻示范區建設試點成功,為布方培訓各領域農業技術人員3000余人次,帶動了布全國開展水稻生產的熱情。
“我國的援助方針側重于技術援助,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span lang="EN-US">2019年7月,援布基納法索農技組組長梁小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說,“我們要引進中國新技術、新理念,培養布方發展的內生動力?!?span lang="EN-US">
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農技組畜禽專家鄒睿(前排左一)在氨化飼料制作現場開展培訓。
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 供圖
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農技組也同樣出色地完成了特殊復交形勢下的農業援助任務,試驗示范中國實用技術近100項,9個中國蔬菜品種在圣普通過評審并大面積推廣,大白菜等3個品種已基本可替代進口,玉米示范增產35%,木薯產量翻一番;指導養殖戶雛雞孵化率從80%提高至90.8%,保障當地市場禽蛋供給;第一個減貧示范村建設試點成功,示范戶戶均年增收達2000美元,農民增收效果明顯。時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總理特羅瓦達曾盛贊中國農業專家“挖掘了圣普農牧業發展潛力,為圣普農牧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利用中國扶貧經驗,創新“生產性投入基金發展雜交水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布試點建設了“第一個援布水稻技術減貧示范村”,專家組累計帶動示范村134戶種植雜交稻237公頃,戶均季增收985美元,已幫助該村村民全部脫貧。布隆迪總統恩達伊施米耶三次視察援布農業項目,多次對中國政府表達感激之情,布政府還將“依靠援布農業組水稻高產技術助布減貧”列入國家農業發展規劃。這樣的例子在非洲大地以及全球許多欠發達地區不勝枚舉。
援莫桑比克高級農業專家組實驗室獸醫專家岳成鶴(右二)為當地農民開展實驗室設備使用和維護培訓。
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 供圖
此外,中國一直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的重要戰略伙伴。截至目前,中國向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億美元,還向亞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國派出了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20年初,沙漠蝗蟲肆掠巴基斯坦,對該國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盡管國內當時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農業農村部仍克服重重困難,立即派出工作組前往支援巴基斯坦。中國專家們千里追蝗,深入巴基斯坦災情一線,制定救災方案,開展滅蝗培訓;指導國內企業緊急復工復產,向巴援助藥物藥械。巴基斯坦外長表示:“在中國的幫助下,我認為我們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蝗災)?!秉h的十八大以來,大批農業援外專家成為“真、實、親、誠”外交理念的踐行者、中國先進農業技術的傳授者、美好中國故事的講述者。農業已經成為我國外交的優質資源和中國擔當的亮麗名片。
三、科技人才領域加強交流 完善合作機制
2014年,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領銜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標志著鯉科魚類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解析和遺傳選育研究全面進入基因組時代。201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建“基因促進水稻品質提升”聯合實驗室,開展3000份水稻基因測序,研究成果于Nature雜志上發表。
科技支撐是推動農業對外合作的核心要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科技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農業科技對外合作體系初步建成。據統計,目前中國累計與15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農業科技合作關系,與80個國家及21個國際組織簽署了543份科技合作文件,獲得11個引智示范和國際合作基地認證,共建170多個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在育種、農機、植保等領域持續有效地開展了大量工作。
“農民田間學?!笔锹摵蠂Z農組織(FAO)在全球眾多農村地區開展參與式能力建設活動的主要方法。
圖為“農民田間學?!钡膶W員在上海崇明島進行田間調查實踐。上海市崇明區農業農村委 供圖
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進一步加強,針對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等重大動植物疫病,邀請國際知名專家會診,探索農業國際交流合作新模式。這一組數據是我國農業科研國際交流合作的縮影。農業科技在“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流動中,為農業對外合作提供了扎實基礎。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也讓我國農業“軟實力”與日俱增,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十三五”以來,中國充分利用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主席國平臺,先后主導制定茶葉、水稻等重要農產品農藥殘留限量國際標準11項,實現了我國農藥殘留國際標準零的突破,促進了茶葉等重要農產品出口貿易。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發揮畜禽遺傳資源大國優勢,參與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領域相關國際規則制定。主持參與泡菜、發酵肉制品、蜂王漿等農產品加工領域國際標準制定。推動農機標準互通和檢測結果互認,積極引領亞太區域農機試驗標準制定,已完成手扶拖拉機、噴霧噴粉機、水稻插秧機3個試驗標準規則制定。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人才”,人才短缺將嚴重制約我國農業對外交流合作。為此,我國認定首批農業對外合作科技支撐與人才培訓基地,組織實施“揚帆出?!迸嘤柟こ?,已舉辦40余期培訓班,累計培訓近3000人。
四、主動參與全球糧農治理 貢獻中國智慧
2019年6月23日,時任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博士高票當選聯合國糧農組織新任總干事,成為該組織首位中國籍總干事。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成就的高度認同,也標志著中國實踐將為應對全球重要挑戰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必將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糧農新秩序。
2021“國際茶日”中國主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活動現場正式發布《“國際茶日”促進茶產業發展倡議》。
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供圖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處清風自然來?!鼻О倌陙?,中國茶沿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走向不同國度。2019年,在我國的倡議下,聯合國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三年來,中國堅持互融互鑒、共謀發展,在國內外開展多場“大使品茶”活動,發布“茶產業發展倡議”,從一方茶席到一場盛會,從一杯清茗到詩酒琴畫,結全球茶界友誼,彰顯中國首倡大國風范,成為“茶外交”的成功典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國別副主任瑪哈·艾哈邁德表示,“大使品茶”活動加深了各國相互間的友誼,令大家感受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中國對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弘揚農耕文明歷來高度重視。今年7月18日,以“保護共同農業遺產,促進全面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青田開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啟動實施國家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和認定工作,不斷推動農遺事業邁上新臺階。截至目前,中國擁有18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首位,已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的成功實踐者和主要貢獻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部長會議、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金磚國家農業部長會議,到中非農業合作論壇、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農業部長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農業部長會議、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農林漁業分論壇,一系列農業領域的外事活動,讓中國更多參與全球糧農治理,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我國已累計與全球140多個國家開展了廣泛的農業合作,與94個國家建立了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與80余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農漁業合作協議。
從農業經貿合作到全球糧農治理,從農業援外專家選派到農業科研交流,從周邊國家到非洲大陸,從多雙邊交流到農業合作機制建立,所有的訊息都在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國際話語權和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中國農業國際合作的深度、廣度、速度和力度不斷拓展加強,也必將邁著更自信穩健的步伐,走向下一個十年,走向未來。
(轉自農民日報)